【糖尿病的生活照護指南:憂鬱症篇】
一、什麼是憂鬱症? 憂鬱症是一種會造成長期情緒低落,嚴重甚至影響日常生活的精神疾病。
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,2020年台灣有146萬人在服用抗憂鬱藥物1 。而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以台灣人憂鬱症量表做2萬多人社區人口的調查,可發現15歲以上民眾8.9%有中度以上憂鬱,5.2%有重度憂鬱2 。在步調緊湊的現代環境下,要更加留意相關症狀產生。
二、糖尿病和憂鬱症的關係 糖尿病病人較一般病人更易面臨生活上的壓力,例如:糖尿病的用藥負擔、監測血糖、併發症等等,都會使病人在無形中面臨到許多壓力。研究發現,第二型糖尿病病人約20%合併有憂鬱症,其原因可能為:糖尿病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導致常有病態表現及低服藥遵從性;第二型糖尿病會降低神經細胞質中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,影響神經源的分化、成長與重塑,進一步造成憂鬱症。加上憂鬱症又會造成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差。3 長期交互影響之下,不僅情緒低落,還可能導致血糖管理狀況變得更糟,需要格外注意!
三、憂鬱症的常見症狀
四、憂鬱症的自我評估量表 要診斷為憂鬱症,需要由專科醫師透過美國精神學會的DSM診斷與統計手冊,或世界衛生組織的ICD國際疾病診斷標準,對照病史後作出診斷;但平常可以透過自我評估量表來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。當結果為高風險時,建議及時向醫護人員諮詢。
以下提供董氏基金會的《台灣人憂鬱症量表》4 參考:
● 8分以下: 目前的情緒狀態穩定,要繼續適時調整情緒及紓解壓力。 ● 9分~14分: 輕度風險,最近情緒是不是起伏不定?多注意自身情緒變化,了解心情變化是什麼原因造成,來排解問題,比較不會陷入憂鬱的情緒。 ● 15分~18分: 中度風險,當自己覺得有很多事壓著自己喘不過氣,想笑又笑不出來,是因為你的壓力負荷已到臨界點,需要趕快找個有經驗的朋友聊聊,緩解自身壓力,避免陷入憂鬱情緒中。 ● 19分~28分: 中高度風險,常感到不順心,無法展露笑容,每天的心情都很沉悶,連與家人朋友相處都無法排解壓力,需要盡快找專業機構或醫療單位協助。 ● 29分以上: 高度風險,是否有常不由自主的沮喪、難過的情緒?狀況非常嚴重,需要盡快到醫院找專業及可信賴的醫生檢查,之後可能透過藥物治療或定期心理諮詢來緩解症狀。
五、如何預防和改善憂鬱症的發生? 1、血糖控制 穩定血糖變化是糖尿病患者的首要任務,進行餐前餐後(用餐後兩小時)血糖量測,差距需在30-60 mg/dl間,超出此範圍可能與醣類攝取量、藥物劑量過多過少有關。
若有使用胰島素,要特別注意睡前與起床後的血糖,以作為飲食與藥物調整的依據,避免夜間低血糖症狀發生,嚴重可能會有生命危險。
2、規律運動 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的治療指引,提到糖尿病患者在藥物治療前需有良好的生活習慣,包含體重控制與運動5 。建議每次運動20至30分鐘,每週至少3至4次。
運動可以減少壓力與心血管疾病風險、增加肌肉骨骼強度,更能改善三高(高血糖/高血壓/高血脂),提升胰島素敏感度等。 歡迎點擊健康好夥伴LINE官方帳號下方的【健康任意門】選單,在【樂活動一動】中可查看更多運動衛教內容喔!
3、均衡飲食 管理飲食對於糖尿病患者至關重要,首要記得定食定量,就算有使用藥物血糖沒有飆升,但暴飲暴食或是有一餐沒一餐都會造成血糖數值產生劇烈變化,長期下來對於體內代謝又是一大傷害。
攝取足夠營養是維持健康的體能與心理的重要關鍵!
同時注意以下幾點原則: (1)選擇低GI食物 GI值,也就是「升糖指數」,可以形容食物吃下肚後,造成血糖上升速度和波動的大小。
高GI食物所含醣類會迅速被身體分解、吸收,因而造成血糖波動加劇。而低GI食物造成血糖上升的速度比較慢,更能維持血糖的穩定性。 如何分辨哪些食物是低GI食物呢?低GI食物有如下3個特徵6 :
● 低GI食物:以纖維多、糊化程度低、精緻程度少的食物為主。例如:水果以芭樂、蘋果GI值低;白飯比稀飯的GI值低;麥片比白吐司的GI值低。其他GI值低的食物還有糙米、藜麥、黑米、全麥吐司、全榖麥片、牛奶等。
● 高GI食物:以纖維少、糊化程度高、精緻程度多的食物為主。例如:水果以西瓜、榴槤的GI值高。其他GI值高的食物還有麵包、糯米等精緻澱粉,以及馬鈴薯、山藥、玉米、芋頭等根莖類;請減少食用次數。
(2)攝取高纖食物 高纖食物除了能幫助腸道蠕動,促進代謝外,內含膳食纖維也會讓身體較有飽足感,減少不必要的熱量攝取。
(3)控制鹽與精緻食品攝取 每日鈉含量攝取建議不超過2400mg(約等於6公克的鹽=一茶匙的鹽)。而精緻食品多半會透過油炸、添加鹽糖等製作,建議少量攝取。
4、培養興趣 糖尿病患者平時需要測量血糖、管理飲食,長期下來可能會覺得生活一成不變而產生倦怠感。建議患者可以透過興趣培養來轉移注意力,如:登山、繪畫等,同時提升生活豐富度!
5、外出走走曬太陽 曬太陽不僅能製造維他命D,提升免疫力。太陽照射後,經皮膚所儲藏的一氧化氮會進入血流中,使血管擴張和降低血壓,可降血壓和減少中風。此外,陽光能活化腦部血清素、分泌腦內啡,減少憂鬱症和失智現象,陽光也可使皮膚和神經細胞分泌黑色素細胞刺激荷爾蒙,有助眠功效。7 建議每日有10至15分鐘日曬,但要避免在正中午時出去,陽光太過強烈反而有白內障及皮膚灼熱的風險。 6、親友心理支持 糖尿病是需要長期抗戰的疾病,無論是長期用藥或飲食控制都需要有強大的意志力。親友們的陪伴與支持,就是讓糖尿病患者持續努力與堅持的燃料。
若身為糖尿病患者的家屬或朋友,請以同理心的方式來看待患者的行為,多一點耐心,給予患者多一點關懷與正面話語,免於患者處於負面情緒中。
7、尋求社會和醫療資源的協助 除了定期回診詢問醫師及營養師外,坊間或是網路上都有專業醫師審核過的衛教文案可以參考,如: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、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等,網站內都有豐富的藥物治療與飲食資訊。
參考資料: 1、衛生福利統計處〈衛生福利統計分析〉:https://dep.mohw.gov.tw/dos/lp-4445-113.html (Accessed on 2023/12) 2、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〈正視憂鬱症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〉:https://www.depression.org.tw/knowledge/info.asp?/70.html (Accessed on 2023/12) 3、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〈糖尿病與憂鬱症相關性之探討〉:https://www.tma.tw/ltk/110641105.pdf (Accessed on 2024/01) 4、董氏基金會〈台灣人憂鬱症量表〉:https://www.jtf.org.tw/overblue/taiwan1/ (Accessed on 2023/12) 5、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(2020). 9. Pharmacologic Approaches to Glycemic Treatment: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-2020. Diabetes care, 43(Suppl 1), S98–S110. https://doi.org/10.2337/dc20-S009 6、馬偕紀念醫院〈低升糖指數飲食法〉:https://www.mmh.org.tw/taitam/famme/Education/Obesity%20Low%20GI%20201610.pdf (Accessed on 2023/12) 7、郭綜合醫院〈曬太陽增維他命D-提升免疫力〉:https://www.kgh.com.tw/Dep/Article/228/05 (Accessed on 2024/01) PC-TW-104104-02-APR-2024
您的健康,有我相伴 您的健康好夥伴! 您的健康,有我相伴 您的健康好夥伴! 您的健康,有我相伴 您的健康好夥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