認識疾病與合併症

認識疾病與合併症

帶您用最易懂且圖文並茂的方式
認識疾病與其合併症

食醫住行

食醫住行

從飲食、醫療保健、居住到運動旅行
提供全方位的生活指南
照顧您生活裡的方方面面

【中風、高血壓、糖尿病和巴金森病的共病症:失智症】

一、什麼是共病症?

共病症的定義為「在接受治療或研究的主診斷之外,其他已經存在,且會對這次的主診斷疾病產生影響的疾病狀況1。」例如:巴金森病患者同時罹患失智症;兩種疾病互相影響下,可能會影響到後續的治療。

二、什麼是失智症?

1、認識失智症

除了常見的記憶力衰退,還會出現大腦認知功能降低,包括語言能力、空間感、計算力、判斷力、抽象思考能力、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。同時可能出現個性改變、妄想或幻覺等症狀,嚴重程度可能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。

依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,台灣65歲以上老人約400萬人,其中輕微認知障礙有70萬人,佔18.01%;失智症有30萬人,佔7.64%,表示全台65歲以上的老人,每13人就有1位是失智者2

失智症大致可分成兩類:退化性失智症及血管性失智症,有時會同時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,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(又稱為混合型)。

2、好發族群

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老年族群,常伴隨著中風、高血壓、糖尿病及巴金森病出現共病。

中風

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,導致腦細胞死亡、導致智力減退,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。一般有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、小血管性失智症兩種。中風病患若存活約有5%的病人會有失智症狀,追蹤五年得失智症的機會約25%2

高血壓

長期血壓過高,會影響大腦的血流循環不良,使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衰退。當血壓收縮壓>160mmHg且長期未治療,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血壓正常的5倍,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2

糖尿病

研究顯示糖尿病會增加失智的風險,相較於一般健康的人,糖尿患有較高的機率喪失認知功能,而糖尿病藥物可能預防認知功能下降。研究也證實低血糖和失智症存在相互因果關係,低血糖會增加失智症的機率,而失智的糖尿病患者較容易發生低血糖風險4

巴金森病

巴金森病是一種腦退化的疾病,隨著症狀惡化,巴金森病患者在病程後期有發生失智症的可能性,當併發失智症時稱為「巴金森氏症失智症(PDD)」。根據統計,約有20%至40%的巴金森病患者同時合併有認知功能障礙或失智症3,且罹病超過10年的患者其失智症發生率為7成以上5

3、常見症狀2

早期症狀

早期失智症可能開始出現如下症狀:

● 忘記生活日常瑣事頻率變高,常常重複發問或做同一件事。

● 處理較複雜的計劃或數字時出現困難,無法順利執行原先熟悉的事物。

● 對於時間空間感到混淆,容易迷路或搞不清楚白天或晚上。

● 認知能力下降,與人互動中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說話或寫字。

● 情緒或個性有明顯的改變,容易生氣、焦慮、多疑或沉默寡言等。

● 有幻覺出現。

中期症狀

發展至中期相關症狀變得更加嚴重,症狀包含:

 

晚期症狀

晚期幾乎需要依賴他人照顧,症狀包含:

 

4、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(AD-8) 6

透過自我檢測量表可在症狀出現時進行初步評估,量表總共有8項描述,涵蓋了台灣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阿茲海默症、血管性失智症的症狀。患者及家屬應該依照患者過去與現在改變的狀況來評估,而不是以目前的平常表現及來作答。例如:過去會使用遙控器打開電視,而現在不會使用,則計為1分。

 

三、如何預防失智症2

 

1、規律運動和注意飲食攝取

維持每週2至3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鐘的規律運動的習慣,例如: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騎自行車、有氧舞蹈等。多攝取未精緻穀類、蔬果、豆類、魚類及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(如大豆油、葵花油、橄欖油等)及堅果。

歡迎點擊健康好夥伴LINE官方帳號下方的【健康任意門】選單,在【樂活動一動】【營養好幫手】中可查看更多運動、飲食衛教內容喔!

2、控制三高並避免頭部受傷

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血管疾病、腦中風及嚴重頭部外傷等,都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。有三高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,並注意頭部保護避免外力撞擊。

3、培養興趣及增加人際互動

多進行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,例如:閱讀、寫作、烹飪、旅遊等,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近5成。同時保持和人群接觸,例如:參加社區活動、宗教活動、當志工等,透過社交活動可降低4成的罹患失智症之風險。

參考資料:

1、國家醫療科技評估中心 共病症與併發症 (Comorbidity & Complication):https://nihta.cde.org.tw/Knowledge/cyclopedia_more?id=32 (Accessed on 2022/7)

2、台灣失智症協會-認識失智症:http://www.tada2002.org.tw/About/IsntDementia#bn2 (Accessed on 2022/7)

3、醫療訊息|社團法人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「巴金森的成因、病理與症狀」:http://www.pdcare.org.tw/medical/article?idx=214 (Accessed on 2022/7)

4、台灣內科醫學會-糖尿病與失智症之文獻回顧:http://www.tsim.org.tw/journal/jour29-2/05.PDF (Accessed on 2022/7)

5、Aarsland D, Kurz MW. The epidemiology of dementia associated with Parkinson disease. J Neurol Sci. 2010 Feb 15;289(1-2):18-22. (Accessed on 2022/7)

6、台灣失智症協會-AD-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:http://www.tada2002.org.tw/About/OnlineOtherCheck (Accessed on 2022/7)

PC-TW-104188-15-AUG-2023


一、什麼是共病症?


共病症的定義為「在接受治療或研究的主診斷之外,其他已經存在,且會對這次的主診斷疾病產生影響的疾病狀況 1 。」例如:巴金森病患者同時罹患失智症;兩種疾病互相影響下,可能會影響到後續的治療。


二、什麼是失智症?


1、認識失智症


除了常見的記憶力衰退,還會出現大腦認知功能降低,包括語言能力、空間感、計算力、判斷力、抽象思考能力、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。同時可能出現個性改變、妄想或幻覺等症狀,嚴重程度可能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。


依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,台灣65歲以上老人約400萬人,其中輕微認知障礙有70萬人,佔18.01%;失智症有30萬人,佔7.64%,表示全台65歲以上的老人,每13人就有1位是失智者 2


失智症大致可分成兩類:退化性失智症及血管性失智症,有時會同時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,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(又稱為混合型)。


2、好發族群


失智症好發於65歲以上老年族群,常伴隨著中風、高血壓、糖尿病及巴金森病出現共病。



中風


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,導致腦細胞死亡、導致智力減退,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。一般有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、小血管性失智症兩種。中風病患若存活約有5%的病人會有失智症狀,追蹤五年得失智症的機會約25% 2


高血壓


長期血壓過高,會影響大腦的血流循環不良,使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衰退。當血壓收縮壓>160mmHg且長期未治療,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血壓正常的5倍,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2


糖尿病


研究顯示糖尿病會增加失智的風險,相較於一般健康的人,糖尿患有較高的機率喪失認知功能,而糖尿病藥物可能預防認知功能下降。研究也證實低血糖和失智症存在相互因果關係,低血糖會增加失智症的機率,而失智的糖尿病患者較容易發生低血糖風險 4


巴金森病


巴金森病是一種腦退化的疾病,隨著症狀惡化,巴金森病患者在病程後期有發生失智症的可能性,當併發失智症時稱為「巴金森氏症失智症(PDD)」。根據統計,約有20%至40%的巴金森病患者同時合併有認知功能障礙或失智症 3 ,且罹病超過10年的患者其失智症發生率為7成以上 5


3、常見症狀 2


早期症狀


早期失智症可能開始出現如下症狀:


● 忘記生活日常瑣事頻率變高,常常重複發問或做同一件事。


● 處理較複雜的計劃或數字時出現困難,無法順利執行原先熟悉的事物。


● 對於時間空間感到混淆,容易迷路或搞不清楚白天或晚上。


● 認知能力下降,與人互動中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說話或寫字。


● 情緒或個性有明顯的改變,容易生氣、焦慮、多疑或沉默寡言等。


● 有幻覺出現。


中期症狀


發展至中期相關症狀變得更加嚴重,症狀包含:


晚期症狀


晚期幾乎需要依賴他人照顧,症狀包含:


4、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(AD-8) 6


透過自我檢測量表可在症狀出現時進行初步評估,量表總共有8項描述,涵蓋了台灣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阿茲海默症、血管性失智症的症狀。患者及家屬應該依照患者過去與現在改變的狀況來評估,而不是以目前的平常表現及來作答。例如:過去會使用遙控器打開電視,而現在不會使用,則計為1分。


三、如何預防失智症 2


1、規律運動和注意飲食攝取


維持每週2至3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鐘的規律運動的習慣,例如:快走、慢跑、游泳、騎自行車、有氧舞蹈等。多攝取未精緻穀類、蔬果、豆類、魚類及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(如大豆油、葵花油、橄欖油等)及堅果。


歡迎點擊健康好夥伴LINE官方帳號下方的【健康任意門】選單,在【樂活動一動】【營養好幫手】中可查看更多運動、飲食衛教內容喔!


2、控制三高並避免頭部受傷


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臟血管疾病、腦中風及嚴重頭部外傷等,都會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。有三高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,並注意頭部保護避免外力撞擊。


3、培養興趣及增加人際互動


多進行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,例如:閱讀、寫作、烹飪、旅遊等,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近5成。同時保持和人群接觸,例如:參加社區活動、宗教活動、當志工等,透過社交活動可降低4成的罹患失智症之風險。


參考資料:

1、國家醫療科技評估中心 共病症與併發症 (Comorbidity & Complication):https://nihta.cde.org.tw/Knowledge/cyclopedia_more?id=32 (Accessed on 2022/7)

2、台灣失智症協會-認識失智症:http://www.tada2002.org.tw/About/IsntDementia#bn2 (Accessed on 2022/7)

3、醫療訊息|社團法人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「巴金森的成因、病理與症狀」:http://www.pdcare.org.tw/medical/article?idx=214 (Accessed on 2022/7)

4、台灣內科醫學會-糖尿病與失智症之文獻回顧:http://www.tsim.org.tw/journal/jour29-2/05.PDF (Accessed on 2022/7)

5、Aarsland D, Kurz MW. The epidemiology of dementia associated with Parkinson disease. J Neurol Sci. 2010 Feb 15;289(1-2):18-22. (Accessed on 2022/7)

6、台灣失智症協會-AD-8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:http://www.tada2002.org.tw/About/OnlineOtherCheck (Accessed on 2022/7)


PC-TW-104188-15-AUG-2023
台語錄音檔


國語錄音檔

您的健康,有我相伴
您的健康好夥伴!

您的健康,有我相伴
您的健康好夥伴!

您的健康,有我相伴
您的健康好夥伴!